傳動網 > 新聞頻道 > 行業資訊 > 資訊詳情

AI時代的戰略重構!Gartner發布2026十大技術趨勢

時間:2025-10-24

來源:智能制造網

導語:Gartner發布2026年十大技術趨勢,包含AI原生開發平臺(AI-Native Development Platforms)、人工智能超級計算平臺(AI Super computing Platforms)、多智能體系統(Multiagent Systems)、領域特定語言模型(Domain-Specific Language Models)等。

  Gartner在2025年于佛羅里達州奧蘭多舉行的IT Symposium/Xpo大會上發布了《2026年十大技術趨勢》(Top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26)。

  Gartner分析師Tori Paulman與Gene Alvarez指出,技術創新的節奏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。過去以線性周期為特征的技術迭代,正在被“實時創新”所取代:企業不再等待未來的突破,而是在當前就經歷變革。

  Gartner的核心判斷是:

  “下一波創新不是在明年發生,而是在本周、此刻發生。”

  這種加速態勢意味著,企業的數字化戰略、AI戰略與安全治理,必須同步演進。Gartner將2026年的技術趨勢劃分為三大主題方向:

  AI驅動的擴展創新(AI-Augmented Innovation)

  信任與安全的強化治理(Trusted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)

  地緣與架構的戰略再配置(Geopolitical and Structural Realignment)

  2026年十大技術趨勢

  1、AI原生開發平臺(AI-Native Development Platforms)

  Gartner指出,未來的開發團隊將由“人類開發者+AI開發助手”組成。AI將深度嵌入開發生命周期,支持代碼生成、測試、部署與優化,從而顯著提升開發效率與交付質量。AI原生平臺不僅解決開發者生產率不足的問題,也使非技術人員能夠通過自然語言參與開發流程。

  2、人工智能超級計算平臺(AI Super computing Platforms)

  Gartner認為,這些平臺將成為AI創新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。它們集成CPU、GPU、AI加速器、超高速網絡與智能編排能力,使得企業能夠在數周內完成過去需要數年的仿真或模型訓練。超級計算資源將成為推動生物制藥、能源優化與金融建模的關鍵力量。

  3、多智能體系統(Multiagent Systems)

  Gartner預見,AI將不再是單一體,而是由多個專職代理(agent)構成的協作系統。每個代理處理獨立任務并可相互調用。這種模塊化結構減少了幻覺風險,增強了可靠性與靈活性。Gartner建議企業從小型、任務明確的代理系統開始構建,逐步演進為復雜協作網絡。

  4、領域特定語言模型(Domain-Specific Language Models)

  Gartner強調,組織需要從通用大型模型(LLM)轉向領域特定模型(SLM)。后者專注于特定知識域,如醫療、法律或制造業,從而提升精準性與可解釋性。CIO應推動構建企業自有的“小型語言模型生態”,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。

  5、AI安全平臺(AI Security Platforms)

  Gartner指出,AI自身已成為新的攻擊面。AI安全平臺通過集中策略、監控與防御機制,保護模型、數據與推理流程。其功能包括模型完整性驗證、提示注入防護、AI供應鏈監控與責任治理。

  6、保密計算(Confidential Computing)

  Gartner將其視為數據保護的下一個關鍵層級。通過在“數據使用中”階段保持加密狀態,企業可以在不可信環境中安全執行敏感計算任務。隨著多方數據協作與隱私計算的增長,保密計算將成為基礎安全能力。

  7、物理人工智能(Physical AI)

  Gartner認為,AI與物理系統的融合將重新定義自動化。物理AI是指能夠在現實環境中感知、學習與行動的系統,例如自主機器人、智能無人機與自動維護設備。它們將在制造、能源、農業與基礎設施領域發揮關鍵作用。

  8、先發制人的網絡安全(Preemptive Cybersecurity)

  Gartner表示,未來的網絡防御將從“檢測與響應”轉向“預測與預防”。通過AI驅動的威脅預測、欺騙防御與動態阻斷機制,組織可以在攻擊發生前進行防御。網絡安全將嵌入企業所有項目與流程的各個階段。

  9、數字來源(Digital Provenance)

  Gartner指出,隨著生成式AI的普及,數字內容的真實性成為新挑戰。數字來源技術通過加密簽名、溯源標識和區塊鏈機制驗證數據、代碼與內容的真實性,確保企業可追溯、可驗證、可問責。

  10、地緣歸位(Geopatriation)

  Gartner將其定義為“數字主權戰略的實踐化”。在全球政治與監管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,企業正主動將數據與應用遷移至主權云或區域云,以滿足合規與韌性要求。Gartner認為,這一趨勢將重塑全球云服務格局。

  分析趨勢背后的邏輯

  Gartner將上述趨勢總結為三條核心演化路徑:

  1. 從“AI應用”走向“AI架構”

  AI不再是單點工具,而是滲透于開發、計算、安全、運維和決策的系統性能力。

  企業必須構建“AI原生”架構,而非“AI附加”系統。

  Gartner判斷:2026年前,超過60%的新型企業應用將嵌入生成式AI或DSLM能力,AI將成為默認基礎設施的一部分。

  2. 從“被動防御”轉向“預測性信任”

  在安全與治理層面,Gartner強調“信任即能力”。

  數字來源、AI安全平臺與保密計算共同構建出“可驗證可信度(VerifiableTrust)”的新范式。

  Gartner預測:到2027年,70%的企業將采用至少一種“AI信任與安全框架”,以管理生成式AI風險。

  3. 從“全球部署”回歸“戰略主權”

  在地緣政治、合規和供應鏈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,數據與應用的“地理歸位”成為必然趨勢。

  Gartner指出,地緣歸位不僅是合規策略,更是風險分散與競爭優勢的體現。

  到2028年,超過一半的全球企業將采用“主權云”或“區域托管”模式,以滿足數據主權與監管要求。

  建議:CIO的行動框架

  Gartner為CIO與技術領導者提出了三項戰略性建議:

  1. 以AI為中心的架構轉型(Architect for AI-Nativity)

  將AI能力嵌入開發、運營、安全與數據治理全過程。

  采用模塊化的代理系統與領域模型,避免單體式AI風險。

  2. 構建信任與安全的生態系統(Establish Trust Ecosystems)

  在治理框架中引入數字溯源、AI安全與保密計算機制。

  實現模型、數據與應用的全生命周期可信可追溯。

  3. 優化地緣與主權布局(Optimize for Geopolitical Resilience)

  評估數據存儲與處理位置的主權風險。

  采用多地域、多云策略構建韌性與合規優勢。

  總結:AI時代的戰略重構

  Gartner認為,2026年的技術趨勢并非孤立創新,而是企業架構、運營與信任體系的全面重構。

  人工智能不僅改變了技術形態,更重塑了企業價值創造的邏輯。

  未來兩年內,成功的CIO不僅要理解技術,更要理解如何讓技術與信任并行、讓創新與治理共存。

  這正是Gartner所定義的——“可持續的智能化轉型(Sustainabl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)”。


AI
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
凡本網注明[來源:傳動網]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和視頻文件,版權均為傳動網(www.mytsb.cn)獨家所有。如需轉載請與0755-82949061聯系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“傳動網”,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
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,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,版權屬于原版權人。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,禁止擅自篡改,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。

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
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

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

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

最新新聞
查看更多資訊

熱搜詞
  • 運動控制
  • 伺服系統
  • 機器視覺
  • 機械傳動
  • 編碼器
  • 直驅系統
  • 工業電源
  • 電力電子
  • 工業互聯
  • 高壓變頻器
  • 中低壓變頻器
  • 傳感器
  • 人機界面
  • PLC
  • 電氣聯接
  • 工業機器人
  • 低壓電器
  • 機柜
回頂部
點贊 0
取消 0